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匠心打造“标杆工程”——南京地铁11号线项目推进侧记

发布日期:2024-04-11 信息来源:四公司 作者:伊亮年 摄影:侯留俊 字号:[ ] 分享

南京地铁11号线工程作为的公司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标杆”工程,自进场以来,坚持树牢“工期是最大的成本”管理理念,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举措,打出“大成本”管控“组合拳”,不断收获喜讯,正蹄疾步稳、领跑全线。

精心策划  方案先行

南京地铁11号线浦洲路站位于浦洲路至天华东路沿江山路南北敷设,车站总长644.6米,为地下双层箱式结构的岛式车站,本站地连墙槽段共231幅,其中直线型槽段221幅,“L”型槽段4幅,“Z”型槽段4幅,“T”型槽段2幅,地连墙最大幅宽为8米,标准幅宽为6米,厚度为0.8米,平均深度47.1米。

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和时间范围内,实现“大成本”管控效益最大化?“谋定而后动”是项目创优创效的关键。

2021年11月,项目建设初期,由于浦洲路车站范围内涉及迁改管线多达6类。由于管线种类多样,涉及产权单位多,迁改手续及审批程序复杂,现场实施割接时间无法确定,工期不可控,是制约浦洲路站围护结构施工的重要因素。

为克服前期困难、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部多次组织方案策划研究,项目领导班子带头轮流值守,主动与各管线产权单位、业主、监理、江北新区管委会、交通大队等外部单位沟通协调,多次优化交通疏解、管线迁改方案,在各方支持推动下,将原交通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在管线迁改未全部完成、交通车流量大、行人流动密集等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南京地铁11号线最长车站一期交通导改,压缩前期筹备工期2个月,为后续施工大干创造了有利条件。

项目部还牢牢抓住技术方案优化这一创效“龙头”。在管线迁改筹划上,项目也未雨绸缪,提前多方调研,积极与管线产权单位沟通,将原本的管线迁改方案优化为对部分管线采用原位保护和原位过渡方式,减少了管线迁改工期、施工组织和费用。项目总工程师张俊超回忆说,仅管线迁改,他们就打破重组方案七八次,通过管线迁改线路优化实现创效,优化施工方案后线路变短,有效减少了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

按照原定方案,浦州路站北区降水井概算量68口,经与业主、设计等单位沟通,通过优化设计降水方案,保证降水可靠性的同时对车站降水井优化23口,实现了创效,方案的不断优化,让施工建设衔接更加高效、顺畅,工期越压越实,项目在一年时间实现了车站围护结构、主体结构、附属结构施工等多项工序的同步推进。

精准施策  管理至上

项目部是工程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中心,是专业、劳务分包队伍及料供应商管理中心。每个环节的高效管理都是多维度降本创效的源泉。

进场以后,该项目部创新管理模式,依托南京宁句轨道交通项目的经验成果,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落地,带动项目团队全面融入现场精细化管理,安全意识、工作效率、管理参与度等持续提升,成本意识被激发。

“建议在队伍选择上,从人员素质、作业质量、技能水平、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建议现场的物料实行出库登记、损耗物料再归还登记的闭环管理”、“要厉行节约,勤俭办公,养成‘人走灯灭’‘人走电断’的好习惯”……项目和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带动员工更加积极地以“主人翁”身份参与项目管理,不仅建言献策,还常常“锱铢必较”,在每个环节里“抠”效益,推动项目管理链条不断优化。

安全生产更是项目创效的重要前提。进场以后,项目部严格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度规定每周由项目班子带队,各生产部门协同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临水临电、防护设施、物资材料、高坠等展开拉网式检查,对公司制度及现场值班在现场落实情况进行抽查目。

“刚开始,很多工人有抵触心理,落实不严,项目组织全员会议,用PPT对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图册进行讲解,着重讲述了轨道交通工程各个环节现场施工的安全防护,如何高效有序开展安全施工,通过事故案例讲解,让全体人员再次敲响安全生产警钟。”项目安全总监汤晓东告诉笔者。 

“细水长流的坚持不懈,换来了隐形的‘大效益’”,随着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施,渐渐地,工人安全意识、标准意识越来越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逐渐转好,违规违章情况明显降低,接连收获“南京市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红榜榜首”和“四季度南京地铁建设综合考核第一名”的喜人成绩,收到南京地铁建设公司发来的表彰函,对项目部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弘扬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祝贺。

精雕细琢  创新不止

行至项目无人值守物料验收现场,无人值守物料验收系统切实发挥出了包括地磅对接、无人值守、视频监控、进出场对应、一键生成账单、移动收发、榜单打印等在内的各项功能,实现了作业层现场人员价值最大化、管理层各级管理赋能最大化的目标,达成了标准化,完成了集约化,有效控制了进出场成本、结算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各项成本,是南京地铁11号线全线首家拥有无人值守、智能称重系统的项目。

“智能建造既有助于推动企业产业升级,更能提升产量,让新质生产力看得到、摸得着。”在创新工作室里,该项目总工程师张俊超正给技术人员讲述自己的见解,作为项目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他认为要从新技术、新工艺入手,打造真正的拳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该公司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当年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7项、QC成果1项、省部级工法1项,先后获得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荣誉”、1项“微创微改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3项“微创微改科技创新成果优秀奖”等,为南京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科技创新引领提供了样板支撑。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自开工以来,该项目推动施工安全、质量、进度领跑全线、全面创优,数次获得南京地铁建设公司综合考核优胜单位和总包部季度综合考评第一名等荣誉,引得省内各轨道交通项目交流学习,以打造“标杆工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